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”,學校不在大,有特色則名。湘西州龍山縣大安小學位于龍山縣東北部,在被稱為“湘西屋脊”的大靈山下,海拔1254米。學校經(jīng)過半個多世紀的發(fā)展,已是“縣級目標管理一類小學”,“縣級德育示范校”,“縣級教研教改示范校”等。校園建筑錯落有致,育人環(huán)境日益優(yōu)雅,充滿著濃郁的山區(qū)教育文化氣息,被稱為“高山上的奇葩”。
該校以“創(chuàng)山區(qū)特色學校”為目標,以“以德為先,以人為本,質(zhì)量強校,科研興校”為辦學理念。半年來該校的傳統(tǒng)文化及《弟子規(guī)》的學習初見成效,辦出了特色,學校的校園文化與師生的精神面貌正發(fā)生著巨大的變化。
與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結(jié)緣
2009年3月大安小學校長彭志勇在學習中認識了吉首市馬勁坳鎮(zhèn)中心小學校長高水平,與高校長接觸中了解了馬勁坳小學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的情況及取得的成效。彭校長暗下決心也要讓大安小學師生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,接觸傳統(tǒng)文化。
2009年暑假,彭校長帶領全體班子成員去馬勁坳小學參觀學習,7天的學習讓班子成員無不感慨萬千,甚至感言:“7天傳統(tǒng)文化學習,勝讀十年書,受益一輩子”。就這樣,大安小學師生與《弟子規(guī)》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
與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相處
2009年10月13日,“學習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動員會”在大安小學會議室召開了,會上彭校長講到:“《弟子規(guī)》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,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寶典,《弟子規(guī)》首先要求我們孝順父母,恭敬兄長,只要老師先學好《弟子規(guī)》、踐行好《弟子規(guī)》,學生一定會跟上的”。學校給每位師生發(fā)一本《弟子規(guī)》,至此師生齊學《弟子規(guī)》,共學傳統(tǒng)文化拉開了序幕。
“人間孝道及時莫遲疑,一朝羽豐反哺莫遺棄,父身病,是為子勞成疾……”。老師齊唱《跪羊圖》時個個滿懷深情。這是2010年春季開學會議上,大安小學教師學習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幕。每期教師都要集中學習傳統(tǒng)文化兩次。讀《弟子規(guī)》、看視屏講座、談收獲。教師們觀看了肖陳穎老師的《愛心伴孩子成長》視屏講座,肖老師講到: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糾正孩子的過錯,教師要有愛心,孝心,感恩心,恭敬心,謙讓心。對上等生多一些“折磨”,對中等生多一些鼓勵,對下等生則多一些贊美。教師從中學到了許多教育的藝術。聽了蔡禮旭老師的《幸福人生》系列講座,讓老師深入理解《弟子規(guī)》中的孝于親,悌于長,誠信待人等為人處世的道理。
“弟子規(guī)、圣人訓、首孝悌、次謹信、……”每天清晨,大安小學校園便傳來朗朗的誦讀聲,這是孩子們在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。大安小學讓《弟子規(guī)》走進課堂,學校每周兩節(jié)課的校本課程時間各班班主任老師組織學生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,結(jié)合學生的實際講解《弟子規(guī)》,每天的晨讀時間學生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,課余時間校園里到處是背誦《弟子規(guī)》的身影。學校還通過校園廣播站、黑板報、播放講座碟片、辦手抄報、誦讀比賽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。
每天中午校園“小主人”廣播站都要播放一曲《跪羊圖》和《感恩一切》,小播音員誦讀一小段《弟子規(guī)》。每次食堂就餐前,學生都要念感恩詞,“感謝祖國的護佑與關懷;感謝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;感謝老師的諄諄教導;感謝同學的關心和幫助;感謝食堂的工作人員”。詞句在不經(jīng)意間以深入孩子的心靈,并影響孩子一生。學校在努力營造一個學傳統(tǒng)文化的氛圍,讓師生時時處處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,陶冶師生的情操,凈化師生的心靈。
據(jù)了解,為讓《弟子規(guī)》學以致用,學校結(jié)合班隊活動開展傳統(tǒng)文化實踐活動。為讓孩子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,學校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當中,如我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重陽節(jié),就引導孩子尊重老人;教師節(jié)里學生自發(fā)給老師送一張自制的小賀卡,以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。班級還利用班隊會時間舉行以感恩為主題的班隊活動,如開展讓學生給父母洗洗腳、對父母說一聲“我愛你”等活動。讓孩子學會感恩、懂得報恩、知道孝順父母。教導他們用一顆善良、包容的心去感受社會的美好,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,培養(yǎng)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。
與《弟子規(guī)》的變化
“晨則醒,昏則定”。每天早晨師生共同晨跑鍛煉,家住校外的老教師、平時不愿早起的年輕女教師每天都開始堅持參加晨跑??粗蠋煻紒砹?,學生鍛煉的勁頭更足了,操場里呈現(xiàn)出一片熱鬧的鍛煉場面。學《弟子規(guī)》后,教師都改變了以前“學生做早操,老師睡大覺”的情景。老師的工作少了一些懶惰,多了一些勤奮與積極;同事之間少了一些嫉妒,多了一些寬容;對待學生少了一些責罵,多了一些鼓勵與贊揚。教師學習傳統(tǒng)文化后不僅讓他們自身受益,提高老師的師德修養(yǎng),教師的言行也成為了學生的榜樣。
“大安小學的學生變得更懂禮貌了,學校變得更干凈了,是因為學《弟子規(guī)》嗎?”。來學校檢查工作的縣教科所夏老師問。的確,學生的一句句“老師早上好”,“老師晚安”。就是大安小學的教師也覺得孩子們變了,變得更有禮貌,變得更加孝順父母,變得學會謙讓了,變得更加知感恩、勤學習了。
“給我孩子借本《弟子規(guī)》好嗎?”一位家長專程到學校問。原來一位六年級的學生因病休學需要在家休養(yǎng),孩子特別吩咐爸爸到學校借一本《弟子規(guī)》在家里讀,孩子的父親告訴老師:“孩子在家里十分孝順,知道給我們倒洗腳水,她媽媽生日的時候,還動手做了一桌飯菜。她變了,原來都是學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緣故”。
通過一學期的傳統(tǒng)文化學習及《弟子規(guī)》誦讀等系列活動,陶冶了學生性情,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(zhì)的養(yǎng)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,學生在孝道、習慣、禮儀、誠信、學習、感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,德育教育取得了明顯的實效,得到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。
大安小學《弟子規(guī)》的學習還得到了社會有識之士的關心和幫助,遠在北京的李冰教授(中國青少年發(fā)展服務中心中華文化經(jīng)典誦讀全國組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)為全體師生免費寄來了《弟子規(guī)》讀本。還時常詢問學校的傳統(tǒng)文化學習情況。他們的關注、師生的變化、學校的發(fā)展更加鼓舞我們堅定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學好《弟子規(guī)》。(通訊員:田治華 蘇曉玲)